今天的疫情,確診人數好像變少了,但防疫指揮中心決定,三級防疫還要繼續延兩個禮拜。
這是在台灣的情況,昨天我用TurboMeeting跟韓國夥伴視訊,原本韓國已經準備要進行開放;但是,首爾的疫情好像又嚴重起來了。在日本,原本大家都認為東京奧運終於要舉辦了,但是東京疫情也再次變得嚴重了。
病毒一直在變異,疫情深不可測
人類不知道為什麼會遇到一個這種深不可測的疫情?病毒一直在變異,事實上COVID-19病毒的英國變種應該改叫COVID-20,印度變種應該則應該是COVID-21,但是我們仍統稱COVID-19。病毒一直不斷在變異,各地的疫情也一直起起伏伏。
以前我們都喜歡說「人定勝天」。但是,面對COVID-19,這個說法其實已經落伍。因為,我們連一個小小的、看不到的病毒都很難對付。
COVID-19跟別的病毒不一樣的嚴重性在於,以前的病毒,像SARS的時候,被感染的人很快就會有症狀,也很快會被收治到醫院,感染者不至於到處繼續感染別人。但是,這一次COVID-19卻有很多是無症狀感染者,自己感染了卻沒感覺,並且跑到外面不斷把病毒傳染給別人。
不分貴賤與地域,病毒無差別傳染
無症狀感染者搭上一部電梯,打了一個噴嚏,他離開電梯之後,他所留下來的病毒卻很可能造成了後面搭電梯的人被悄悄的感染了。
這一次COVID-19,讓我感觸很深,面對疫情,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COVID-19病毒沒有長眼睛,對所有人不會有差別待遇,上至美國總統川普、英國首相強森;下至社會弱勢貧窮群眾,一個一個都被感染。
雖然施打疫苗是防疫的最佳選擇;但是,從病毒不斷變異及疫情起伏的情況來看,很顯然的,我們還必須跟COVID-19病毒相處一段很長的時間。
誰會成為COVID-19致死的受害者
所以,我今天要講的是,面對必須與病毒長期共存的現實,我們要如何避免感染?或者,減輕不小心感染後的受害程度?
從5月28日台灣開始公布的確診死亡案例以來,我把每天的死亡病例列印出來,然後把其中有慢性病史的人用黃色螢光筆標示起來,從中可以看出來,COVID-19確診死亡者,超過9成以上病例都有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等,也就是說,慢性病才是導致確診者的死亡的主要原因。
COVID-19本身不一定會致死,全世界來看,死亡率其實並不高,大約是確診者的2%,其中有90-95%的人有慢性病。也就是說,1億8千6百萬確診者有1.8%是因為慢性病致死;然後,只有0.2%並非慢性原因致死。
不過,這0.2%非慢性原因致死的情況,也有很大比率是年紀比較大的人。
如果分開來看,感染COVID-19有高血壓或有糖尿病都有高風險。如果感染COVID-19又同時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甚至還有癌症),那死亡風險就會非常高。
相對的,如果沒有這些慢性病,感染COVID-19病毒以後,從死亡比率上來看,其實也不必太擔心。
升級設備,讓視訊更流暢
因為COVID-19疫情可能要延續很久,我們一直在設法更新TurboMeeting設備,協助各個地方的夥伴都能參加TurboMeeting視訊會議,我們決定要把頻寬跟人數License一起提高,讓全亞洲十幾個市場更多的人都可以一起參加,而且視訊效果還要保持流暢。
在還沒提高之前,我知道台灣很多團隊,為了避免漏掉某些重要資訊,會把TurboMeeting的內容,用LINE Live的中繼方式把視訊同步轉播出去給進不到TurboMeeting的夥伴。這個方法不錯,不過我卻看不到他們。
另外,大陸內地的夥伴則必須使用翻牆的方法才能看得到我們的視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計畫要在香港設置機器,讓內地夥伴不需要翻牆就能看得到、聽得清楚。
全球人類普遍存在的營養問題
2014年11月聯合國糧食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國際營養大會,總結發表了一份羅馬宣言(正式名稱為《營養問題羅馬宣言》),宣言提到,全球有超過20億人有營養素缺乏或微缺乏問題。雖然宣言裡面的數字太過保守,不過,這份宣言仍然顯示全球人類普遍存在的營養問題。
到現在為止,台灣只有《食品衛生管理法》、《健康食品管理法》。但是,兩個法都是偏向管理,對於如何增進國民的健康,台灣仍然缺乏鼓勵跟教育精神的法律。相對於此,在我們的鄰近國家,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都已經有國民營養的法規。
因此,最近立法院已經有立法委員在推動國民營養與健康促進法,這是一件好事,對於國民營養與健康促進這樣的鼓勵性法規,我們應該樂觀其成。
營養不良與營養不均的解決方案
從長期缺乏一部國民營養的法規這件事來看,對於國民健康的政策,台灣明顯有向病理學、藥理學一端傾斜的現象。而對於國民營養的部分,則明顯被政策所忽略。
把一個人出生到死亡從中間畫一條界線,以生病看醫生為界,生病看醫生以前的左邊是屬於生理學、營養學的領域;生病看醫生以後的右邊是病理學、藥理學的領域。
在人生的路程上(現代人大概從10歲開始),就一直在發生營養問題,問題不斷累積,到發病看醫生之前的這個過程,醫生是不會關注的,因為醫生關注的是病理學、藥理學的領域,營養的問題不是他們關心的,營養也不是他們的專業。
等到營養不良跟營養不均已經出問題了,出現五大慢性病了,大家就會想,是不是有「俗擱大碗」的方法,可以「輕鬆解決」長年累積下來的問題。但是,這種態度是不對的,要解決身體長期積累的沉痾,就必須要付出一點金錢代價,必須要忍受一點好轉反應。要找回健康,就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所以,我們講三個決定論跟365理論,讓人很快了解均衡營養、充足氧氣以及排除毒素對於避免生病以及找回健康的重要性。
第一,先講細胞決定論,告訴親戚朋友,「器官、系統都是細胞組成,所以細胞健康了人就會健康。」
第二,再告訴他們血液循環決定健康的道理,血液循環就是運輸系統,可以運營養、運兵,讓細胞有營養、氧氣,幫忙把廢物跟毒素清運排除,並且運送兵力到身體各個地方去防禦敵人。
第三,進一步要告訴人家,細胞代謝的重要,細胞代謝不只可以讓身體健康,也可以讓一個人看起來比較年輕。
第四,是分享我們的365理論,把細胞比喻是一個灶,要給它燃料、點火材料、氧氣,並且,在細胞燃燒後還要排除廢物跟毒素。
然後,要講的就是這四個健康論述的解決方案,也就是我們細胞營養。
(由於視訊會議線上人數實在太多,講座到這裡,訊號又出現不穩,王博士於是決定休息10分鐘,等IT把TurboMeeting系統重整優化之後再繼續)
十分後,會議繼續…
回來了,老是出現這種問題,我已經等不及要升級設備了,把人數跟頻寬一起提高。
用科學的數字驗證解決方案
五大健康論述,剛才講前面四個理論的解決方案是我們的產品;那麼,聽了我們的理論、用了我們的解決方案以後,是不是改善了?就必須要倚靠驗血報告來進行科學驗證。
COVID-19一年半以來,在台灣一開始死亡案例並的不多,只有6個,而且維持了很久。一直到今年五月爆發,才出現一天死掉十幾個、二十幾個人的情況,這些確診死亡的案例,大都是有慢性病史,這個事實,大家應該都很震撼。
因為COVID-19感染致死跟缺氧有關,上一次(7月2日)驗血報告我是從紅血球講起,我們講到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再講到血管裡面的膽固醇、血糖、三酸甘油。
別讓胰島素睡著了
上次講到,糖尿病是用血糖跟糖化血色素來鑑定,所以常常有很多的誤解,以為糖尿病是「糖太多」。事實上不是如此,糖是細胞重要的燃料,糖會讓人有能量,所以血糖是身體必需品,必須足夠,不夠就沒有能量沒有精神,糖尿病的問題,最主要是在於身體不會用糖。
血液裡的血糖偶爾會過量,胰島素會加以處理,把血糖推給細胞、肝臟或骨骼肌:
一,給細胞,燃燒產生能量,所以我們身體能維持36.5度C;
二,給肝臟,轉為肝醣,也就是三酸甘油;
三,給骨骼肌,這一部分要用運動來消化,如果消化不了,頂多會胖起來。
血糖有這三個機制,正常來說不會得糖尿病。所以,得了糖尿病就是胰島素出了問題。
胰島素問題,一個是胰島素不足,第二個是胰島素不做工。
胰島素不足,有可能是胰臟壞掉,也有可能是原料不足。原料不足,要給他原料胺基酸、硫、鉻來補充原料。
如果是胰島素不做工,最重要的是不吃代糖。代糖進來之後,胰島素想工作卻找不到糖。第二次又發生,胰臟又分泌胰島素,但胰島素仍然找不到糖。慢慢的,就會出現狼來了的問題,胰島素在血管裡面,都在睡覺了,即使有真的糖進來,胰島素也不會工作,不會把糖給細胞、給肝臟、給骨骼肌。
除了會導致胰島素不做工之外,吃了代糖還會造成沒有精神跟低血糖的情況,吃代糖的後果其實很嚴重。
避開澱粉解決三酸甘油堵塞
剛剛我們講到糖,但其實你不會真的吃很多的糖,你會吃比較多的,是會變成糖的澱粉。
糖有單醣、雙醣跟多醣,單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蔗糖是雙醣。多醣的糖有可能是2、30個,甚至5、600個,他們會慢慢變成糖。
以前我們沒有肉吃,所以吃飯要吃飽。現在我們脂肪、肉類已經吃了很多,身體裡面的蛋白質、脂肪、糖等燃料已經足夠,如果還繼續吃澱粉,那些澱粉裡的多糖就不會變成糖,而會變成三酸甘油,從而導致在血管裡到處堵塞的問題。
以前有很多疑難雜症,很可能與澱粉變成三酸甘油造成血管堵塞有關。所以,古代有一種由道家留傳下來的養生法叫做辟穀療法(辟穀,也叫「斷穀」、「絕穀」,即不食五穀。),經由避開澱粉食物的辦法來解決疑難雜症。
肝臟好不好看三個數字
有伙伴問我,怎麼看肝好不好?肝的問題,可以從高密度膽固醇、血小板跟單核球這三個數字看出來,看看高密度膽固醇是不是靠近50(女性)或60(男性),血小板是不是靠近250,單核球是不是靠近4。
在這裡,再回來講一下B型肝炎,如果HBsAg B型肝炎表面抗原為Negative(沒有值),就是沒有B肝,如果有,就會有一個數字。在正常狀態下,B肝會慢慢纖維化、硬化、癌化。但如果煩惱多、壓力大,B肝就可能會變成猛爆性肝炎。
現在,小孩子都有打B肝疫苗,都有抗體,只有年紀比較大的一些夥伴可能沒有抗體。
B肝、C肝目前基本沒有藥,而干擾素只能對猛爆性肝炎有效,不能真正解決B肝、C肝的問題。
鵝肝醬其實是脂肪肝,因為裡面油脂很多,所以煎起來很香。
鵝肝醬說明了肝臟很會吸油的特性。
透過肝很會吸油的特質,我們發現,利用肝能吸油的特質,可以讓B肝不必硬化。吃飽和脂肪酸,肝會硬硬,但是吃OMEGA3,肝雖然有油,卻不會變硬,而且,B肝病毒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會減少。
洗腎是台灣一宗大生意
腎臟的健康與否,首先看尿素氮BUN,BUN是已經不能再重複利用的蛋白質的代謝物,BUN的病理區間值為5-23。而什麼才是理想值?目前還沒有定論,我認為是14。
在台灣,有些醫生看到BUN數字超過30,就會叫你要洗腎;但是在新加坡,BUN可能要到40才洗腎。
看BUN急著建議洗腎的情形好像在搶生意,好像BUN到了28,就已經有洗腎機器在那裏等你了。
看BUN,數字大早早有洗腎機器等著,但也不是數字越小就越好。做為蛋白質的代謝物,BUN就是蛋白質的廚餘,廚餘太少,就表示蛋白質材料不夠。
蛋白質是不是不夠,可以再比對Creatinine肌酸酐。肌酸肝的病理區間在0.5-1.3,理想值是0.9。
如果BUN跟肌酸酐都偏少,就是蛋白質不足或不全,這種情況,在素食者或偏食者比較明顯。
為什麼高血壓患者多數死於腎衰竭
但如果肌酸肝數字偏高,就是腎臟缺氧。
腎臟離心臟比較遠,相對於肺、肝乃致腦部這些離心臟很近地方,腎臟離心臟很遠,所以腎臟也是很容易缺氧的器官。
腎絲小球要過濾全身血液,工作繁重,需氧量很大,卻又容易缺氧。所以腎臟會有一根天線叫做腎上腺,缺氧的時候,腎上腺就會告訴腦部,由腦部透過交感神經下達指令,叫心臟加壓,於是,血壓就高起來。
血壓變高,不是從大動脈開始,而是由小動脈開始。心臟加壓頻率變多,小動脈的平滑肌就會增厚,增厚就會變狹窄,導致高血壓。
在醫療上面,控制高血壓的藥,一般會使用三種手段來降血壓。
第一,使用利尿劑,把血液裡面的水分變少,減少血流阻力以降低血壓。
第二,使用交感神經阻斷劑,因為心臟加壓是交感神經所下的指令,阻斷交感神經,心臟就沒有加壓的指令,血壓也可以降下來。
第三,使用血管擴張劑,用以擴張已經變窄的血管,增加血液的流量,也能降低血壓。
但是,不論使用哪一種高血壓的藥?使用什麼手段來降低血壓,對身體明顯都是有害的。
腎臟一葉知秋調控紅血球數量
傳統中醫的辯證法無法找到高血壓原因,所以,在中醫高血壓叫做難症。
一般人對於高血壓,比較害怕是腦中風;但是,從高血壓死亡者的統計數字,卻可以很明顯看出來,高血壓患者最終的死亡原因大多數都是腎衰竭。
高血壓除了與腎臟有著微妙的關係,腎臟與紅血球也有密切的關聯。人體的紅血球雖然是由脊椎負責製造;但是要製造多少紅血球?卻是腎臟的EPO(紅血球生成素)來決定,因為腎臟負責過濾全身血液,最能夠一葉知秋,也最知道身體需要多少紅血球?
吃太好,小心痛起來要人命
尿酸超過7的人,大概有30%以上都是因為吃得太好,也就是普林(嘌呤)比較高。在海鮮、香菇、豆類裡面,普林都會比較多。普林是一種蛋白質結晶體,晶體的尾巴像針頭,如果在數量少的時候,還沒有問題,身體不會感到什麼不適;但數量一旦多了,就會堆積在血管轉彎的地方。然後會產生刺痛,又叫做痛風。痛風的人,有時候痛起來不能走路,痛起來感覺會要人命。
所以,平常就要注意減少吃那些高普林的東西,不要吃太好。
那麼,如果普林已經太多了,要怎樣清掉它?
普林是酸性,所以給它一個鹼,讓它們酸鹼中和是最好的方法。還沒痛的時候,攝取鹼性營養可以中和普林,如果已經痛了,可能就要多喝好幾杯。
腎絲小球龐大的過濾工程
全身的血液要靠芒果大小的腎臟裡面的腎絲小球來過濾,這是一個很難想像的龐大工程,但是。在正常情況下,腎臟卻可以做得很好。
把腎絲小球全部攤開,大概等於1.73平方米那麼大,這1.73平方米腎絲小球平均每一分鐘要過濾超過60cc以上的血液。
假如每一分鐘過濾血液小於60,就要趕快補救,還要注意水質中要避免大分子的礦物質。
很多夥伴認為,以前的π水機可能比較好;事實上我認為太空水機其實更好用,太空水機已經過濾掉大分子礦物質。
再過很短一段時間,我們的第二代太空水機就要來了,第二代遠遠比第一代好,也比π水機更好,假如第二代太空水機推出,我認為在台灣、甚至全世界就沒有比我們好的水機了。
腦心肺肝腎,要靠它協調
講完了腎臟,驗血報告有關器官的部分就大致講完了。在這裡要補充甲狀腺的問題。
甲狀腺是一個新陳代謝調節器,尤其是關係到腦、心、肺、肝、腎這五個生命器官。腦、心、肺、肝、腎各有他們的代謝速度,甲狀腺主管(調節)的就是它們代謝的速度。
比如,心臟右心室把二氧化碳給肺,肺要配合心臟速度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氣,這樣左心房才能從肺那裏得到足夠的氧氣。
假如心肺之間不協調,如心臟跳得很快,肺的速度卻比較慢,導致左心房得不到足夠的氧,那麼心臟就必須再加快跳動的速度,結果就是心臟蹦蹦跳了。
甲狀腺素有T3(三碘甲狀腺素)、T4(四碘甲狀腺素), T3、T4這兩種甲狀腺素由TSH負責刺激分泌。TSH數值偏低,表示有甲狀腺亢進,反之則是甲狀腺低下。甲狀腺亢進這個情況在醫學上還是無解,只能叫患者少吃含碘食物。我們是透過營養方案來調整EQ,不要生氣,這樣的方案有些人感覺很有效。
離子狀態影響個性能量跟容貌
身體裡面,鈉+、鉀+、鈣++、磷-、氯-是幾個至關重要的離子。
鈉離子跟鉀離子是讓心臟跳動的一對兩兄弟。鈉離子的病理區間值為135-153,理想值為144。鉀離子的病理區間值為3.5-5.5 理想值為4.5
這兩個離子,多了一點還好,但是不能少。
鈣離子不能多也不能太少,如果血液裡面的鈣離子很多,那並不是吃很多鈣,而是鈣離子從骨頭裡面被釋放出來造成的。鈣離子的區間值在8.1-10.4,理想值介於9.2-9.4-9.6之間。
磷離子跟細胞能量ATP有關;氯離子影響體內水分平衡,氯離子不夠的話,就會乾乾的癟癟的。
騎Auto bike 還是開賓士?
從身體的離子數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有一個先生,他的鈉是141,鉀是3.9,從這一個數字看,他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另外,有一個小姐,鈉鉀都很低,這位小姐除了一樣沒有主見之外,還有憂鬱的傾向。
但是,如果鈉太高、鉀太低,或者鈉太低、鉀太高,這兩種情況,EQ都深不可測。不過,這種EQ不穩定的現象,吃鈉吃鉀,把兩邊平衡起來,EQ不穩定的現象就可以解決。
傳銷界有一句話「個性不改,一輩子騎Auto bike,個性若改,賓士牽去駛。」
以前都說個性最難改,其實沒有那麼難,吃鹽(鈉)吃香蕉(鉀)就能改。
誤把胰臟問題當胃痛
最後,我們要來看看驗血報告裡面的腫瘤指數。
胰臟,我們打趣把他比喻為阿姨的先生,關於姨丈,通常我們不感覺他的存在,但是他又非常重要,對我們影響很大。姨丈影響阿姨,阿姨影響媽媽,媽媽影響你,姨丈跟你好像關係不大,但他其實對你的影響很大,身體的胰臟也是如此。
胰臟分泌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果糖酶、胰澱粉酶。所以,蛋白質、脂肪、糖都是由胰臟來管理。然後,最重要的當然是胰臟會分泌大家熟悉的胰島素。
在胰臟、膽囊、十二指腸之間的三角地帶,輸送膽汁的膽管跟輸送胰液的胰管會合的地方,是一個容易堵塞的地方。這個地方如果容易堵到,會導致胰液回流,由於胰液是強鹼,回流時會燒傷胰臟,造成傷疤,久而久之,很可能就會轉成胰臟癌。
一般都認為胰臟癌很難救,其實胰臟癌不是不能救,而是往往發現得太晚,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胰臟癌之所以常常發現太晚,就是很多時候大家都把胰臟的不適當成胃痛,從而長期忽略胰臟的問題,導致嚴重後果。為了避免胰臟問題太晚發現, CA199這個指標不能輕忽。
缺氧、酸性體質是致癌的兩大元凶
癌症很可怕,而癌症通常跟缺氧、酸性體質、淋巴球數字跟腫瘤指標數字有密切關係。
1,缺氧:缺氧原因可分為貧血跟血管堵塞,貧血跟血管堵塞造成缺氧,細胞缺氧會死掉,但有一部份會變異,成為不需要氧氣、怕氧氣的癌細胞。
2,酸性體質:酸性體質是癌症體質,尿液酸鹼值PH5.0是最容易得到癌症的酸性體質。
3,淋巴球:身體裡面警察很多的話,表示內部壞人很多,就是變異癌細胞很多的一個信號。
4,就是看腫瘤指數CA153等等。
在這四者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先看缺氧,然後再看酸性體質。如果沒有缺氧問題,也沒有酸性體質,通常淋巴球數字跟腫瘤指數都不會太高。
老路去不了新地方,沒有兩億講話不大聲
今天,我有些講得比較快,有些講得比較慢。講得比較快的,就是大家知道了就好;我講比較慢的,就是大家應該要認真看的部分。
我們已經把看驗血報告複習一遍,也再次強調驗血報告要先看自己的,而不是急著看別人的。
下一次,我們要講的內容是從驗血報告看怎麼樣採取解決方案?然後,我們有了理論、有了解決方案,還要講怎麼樣賺到一筆錢?
有夥伴問我,在Total Swiss要賺多少錢才算夠?我的答案是,如果你沒有想要賺兩億的想法,就不要來跟我講。
最新一期商業周刊說:「老路去不了新地方」,一個人的思維、習慣,去菜市場、看醫師路線都沒有改變,那就到不了新地方。做傳銷,在Total Swiss沒有賺兩億的想法,事業就做不大,沒有賺到兩億,講話就不會大聲。
今天的疫情,確診人數好像變少了,但防疫指揮中心決定,三級防疫還要繼續延兩個禮拜。
這是在台灣的情況,昨天我用TurboMeeting跟韓國夥伴視訊,原本韓國已經準備要進行開放;但是,首爾的疫情好像又嚴重起來了。在日本,原本大家都認為東京奧運終於要舉辦了,但是東京疫情也再次變得嚴重了。
病毒一直在變異,疫情深不可測
人類不知道為什麼會遇到一個這種深不可測的疫情?病毒一直在變異,事實上COVID-19病毒的英國變種應該改叫COVID-20,印度變種應該則應該是COVID-21,但是我們仍統稱COVID-19。病毒一直不斷在變異,各地的疫情也一直起起伏伏。
以前我們都喜歡說「人定勝天」。但是,面對COVID-19,這個說法其實已經落伍。因為,我們連一個小小的、看不到的病毒都很難對付。
COVID-19跟別的病毒不一樣的嚴重性在於,以前的病毒,像SARS的時候,被感染的人很快就會有症狀,也很快會被收治到醫院,感染者不至於到處繼續感染別人。但是,這一次COVID-19卻有很多是無症狀感染者,自己感染了卻沒感覺,並且跑到外面不斷把病毒傳染給別人。
不分貴賤與地域,病毒無差別傳染
無症狀感染者搭上一部電梯,打了一個噴嚏,他離開電梯之後,他所留下來的病毒卻很可能造成了後面搭電梯的人被悄悄的感染了。
這一次COVID-19,讓我感觸很深,面對疫情,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COVID-19病毒沒有長眼睛,對所有人不會有差別待遇,上至美國總統川普、英國首相強森;下至社會弱勢貧窮群眾,一個一個都被感染。
雖然施打疫苗是防疫的最佳選擇;但是,從病毒不斷變異及疫情起伏的情況來看,很顯然的,我們還必須跟COVID-19病毒相處一段很長的時間。
誰會成為COVID-19致死的受害者
所以,我今天要講的是,面對必須與病毒長期共存的現實,我們要如何避免感染?或者,減輕不小心感染後的受害程度?
從5月28日台灣開始公布的確診死亡案例以來,我把每天的死亡病例列印出來,然後把其中有慢性病史的人用黃色螢光筆標示起來,從中可以看出來,COVID-19確診死亡者,超過9成以上病例都有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等,也就是說,慢性病才是導致確診者的死亡的主要原因。
COVID-19本身不一定會致死,全世界來看,死亡率其實並不高,大約是確診者的2%,其中有90-95%的人有慢性病。也就是說,1億8千6百萬確診者有1.8%是因為慢性病致死;然後,只有0.2%並非慢性原因致死。
不過,這0.2%非慢性原因致死的情況,也有很大比率是年紀比較大的人。
如果分開來看,感染COVID-19有高血壓或有糖尿病都有高風險。如果感染COVID-19又同時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甚至還有癌症),那死亡風險就會非常高。
相對的,如果沒有這些慢性病,感染COVID-19病毒以後,從死亡比率上來看,其實也不必太擔心。
升級設備,讓視訊更流暢
因為COVID-19疫情可能要延續很久,我們一直在設法更新TurboMeeting設備,協助各個地方的夥伴都能參加TurboMeeting視訊會議,我們決定要把頻寬跟人數License一起提高,讓全亞洲十幾個市場更多的人都可以一起參加,而且視訊效果還要保持流暢。
在還沒提高之前,我知道台灣很多團隊,為了避免漏掉某些重要資訊,會把TurboMeeting的內容,用LINE Live的中繼方式把視訊同步轉播出去給進不到TurboMeeting的夥伴。這個方法不錯,不過我卻看不到他們。
另外,大陸內地的夥伴則必須使用翻牆的方法才能看得到我們的視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計畫要在香港設置機器,讓內地夥伴不需要翻牆就能看得到、聽得清楚。
全球人類普遍存在的營養問題
2014年11月聯合國糧食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國際營養大會,總結發表了一份羅馬宣言(正式名稱為《營養問題羅馬宣言》),宣言提到,全球有超過20億人有營養素缺乏或微缺乏問題。雖然宣言裡面的數字太過保守,不過,這份宣言仍然顯示全球人類普遍存在的營養問題。
到現在為止,台灣只有《食品衛生管理法》、《健康食品管理法》。但是,兩個法都是偏向管理,對於如何增進國民的健康,台灣仍然缺乏鼓勵跟教育精神的法律。相對於此,在我們的鄰近國家,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都已經有國民營養的法規。
因此,最近立法院已經有立法委員在推動國民營養與健康促進法,這是一件好事,對於國民營養與健康促進這樣的鼓勵性法規,我們應該樂觀其成。
營養不良與營養不均的解決方案
從長期缺乏一部國民營養的法規這件事來看,對於國民健康的政策,台灣明顯有向病理學、藥理學一端傾斜的現象。而對於國民營養的部分,則明顯被政策所忽略。
把一個人出生到死亡從中間畫一條界線,以生病看醫生為界,生病看醫生以前的左邊是屬於生理學、營養學的領域;生病看醫生以後的右邊是病理學、藥理學的領域。
在人生的路程上(現代人大概從10歲開始),就一直在發生營養問題,問題不斷累積,到發病看醫生之前的這個過程,醫生是不會關注的,因為醫生關注的是病理學、藥理學的領域,營養的問題不是他們關心的,營養也不是他們的專業。
等到營養不良跟營養不均已經出問題了,出現五大慢性病了,大家就會想,是不是有「俗擱大碗」的方法,可以「輕鬆解決」長年累積下來的問題。但是,這種態度是不對的,要解決身體長期積累的沉痾,就必須要付出一點金錢代價,必須要忍受一點好轉反應。要找回健康,就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所以,我們講三個決定論跟365理論,讓人很快了解均衡營養、充足氧氣以及排除毒素對於避免生病以及找回健康的重要性。
第一,先講細胞決定論,告訴親戚朋友,「器官、系統都是細胞組成,所以細胞健康了人就會健康。」
第二,再告訴他們血液循環決定健康的道理,血液循環就是運輸系統,可以運營養、運兵,讓細胞有營養、氧氣,幫忙把廢物跟毒素清運排除,並且運送兵力到身體各個地方去防禦敵人。
第三,進一步要告訴人家,細胞代謝的重要,細胞代謝不只可以讓身體健康,也可以讓一個人看起來比較年輕。
第四,是分享我們的365理論,把細胞比喻是一個灶,要給它燃料、點火材料、氧氣,並且,在細胞燃燒後還要排除廢物跟毒素。
然後,要講的就是這四個健康論述的解決方案,也就是我們細胞營養。
(由於視訊會議線上人數實在太多,講座到這裡,訊號又出現不穩,王博士於是決定休息10分鐘,等IT把TurboMeeting系統重整優化之後再繼續)
十分後,會議繼續…
回來了,老是出現這種問題,我已經等不及要升級設備了,把人數跟頻寬一起提高。
用科學的數字驗證解決方案
五大健康論述,剛才講前面四個理論的解決方案是我們的產品;那麼,聽了我們的理論、用了我們的解決方案以後,是不是改善了?就必須要倚靠驗血報告來進行科學驗證。
COVID-19一年半以來,在台灣一開始死亡案例並的不多,只有6個,而且維持了很久。一直到今年五月爆發,才出現一天死掉十幾個、二十幾個人的情況,這些確診死亡的案例,大都是有慢性病史,這個事實,大家應該都很震撼。
因為COVID-19感染致死跟缺氧有關,上一次(7月2日)驗血報告我是從紅血球講起,我們講到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再講到血管裡面的膽固醇、血糖、三酸甘油。
別讓胰島素睡著了
上次講到,糖尿病是用血糖跟糖化血色素來鑑定,所以常常有很多的誤解,以為糖尿病是「糖太多」。事實上不是如此,糖是細胞重要的燃料,糖會讓人有能量,所以血糖是身體必需品,必須足夠,不夠就沒有能量沒有精神,糖尿病的問題,最主要是在於身體不會用糖。
血液裡的血糖偶爾會過量,胰島素會加以處理,把血糖推給細胞、肝臟或骨骼肌:
一,給細胞,燃燒產生能量,所以我們身體能維持36.5度C;
二,給肝臟,轉為肝醣,也就是三酸甘油;
三,給骨骼肌,這一部分要用運動來消化,如果消化不了,頂多會胖起來。
血糖有這三個機制,正常來說不會得糖尿病。所以,得了糖尿病就是胰島素出了問題。
胰島素問題,一個是胰島素不足,第二個是胰島素不做工。
胰島素不足,有可能是胰臟壞掉,也有可能是原料不足。原料不足,要給他原料胺基酸、硫、鉻來補充原料。
如果是胰島素不做工,最重要的是不吃代糖。代糖進來之後,胰島素想工作卻找不到糖。第二次又發生,胰臟又分泌胰島素,但胰島素仍然找不到糖。慢慢的,就會出現狼來了的問題,胰島素在血管裡面,都在睡覺了,即使有真的糖進來,胰島素也不會工作,不會把糖給細胞、給肝臟、給骨骼肌。
除了會導致胰島素不做工之外,吃了代糖還會造成沒有精神跟低血糖的情況,吃代糖的後果其實很嚴重。
避開澱粉解決三酸甘油堵塞
剛剛我們講到糖,但其實你不會真的吃很多的糖,你會吃比較多的,是會變成糖的澱粉。
糖有單醣、雙醣跟多醣,單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蔗糖是雙醣。多醣的糖有可能是2、30個,甚至5、600個,他們會慢慢變成糖。
以前我們沒有肉吃,所以吃飯要吃飽。現在我們脂肪、肉類已經吃了很多,身體裡面的蛋白質、脂肪、糖等燃料已經足夠,如果還繼續吃澱粉,那些澱粉裡的多糖就不會變成糖,而會變成三酸甘油,從而導致在血管裡到處堵塞的問題。
以前有很多疑難雜症,很可能與澱粉變成三酸甘油造成血管堵塞有關。所以,古代有一種由道家留傳下來的養生法叫做辟穀療法(辟穀,也叫「斷穀」、「絕穀」,即不食五穀。),經由避開澱粉食物的辦法來解決疑難雜症。
肝臟好不好看三個數字
有伙伴問我,怎麼看肝好不好?肝的問題,可以從高密度膽固醇、血小板跟單核球這三個數字看出來,看看高密度膽固醇是不是靠近50(女性)或60(男性),血小板是不是靠近250,單核球是不是靠近4。
在這裡,再回來講一下B型肝炎,如果HBsAg B型肝炎表面抗原為Negative(沒有值),就是沒有B肝,如果有,就會有一個數字。在正常狀態下,B肝會慢慢纖維化、硬化、癌化。但如果煩惱多、壓力大,B肝就可能會變成猛爆性肝炎。
現在,小孩子都有打B肝疫苗,都有抗體,只有年紀比較大的一些夥伴可能沒有抗體。
B肝、C肝目前基本沒有藥,而干擾素只能對猛爆性肝炎有效,不能真正解決B肝、C肝的問題。
鵝肝醬其實是脂肪肝,因為裡面油脂很多,所以煎起來很香。
鵝肝醬說明了肝臟很會吸油的特性。
透過肝很會吸油的特質,我們發現,利用肝能吸油的特質,可以讓B肝不必硬化。吃飽和脂肪酸,肝會硬硬,但是吃OMEGA3,肝雖然有油,卻不會變硬,而且,B肝病毒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會減少。
洗腎是台灣一宗大生意
腎臟的健康與否,首先看尿素氮BUN,BUN是已經不能再重複利用的蛋白質的代謝物,BUN的病理區間值為5-23。而什麼才是理想值?目前還沒有定論,我認為是14。
在台灣,有些醫生看到BUN數字超過30,就會叫你要洗腎;但是在新加坡,BUN可能要到40才洗腎。
看BUN急著建議洗腎的情形好像在搶生意,好像BUN到了28,就已經有洗腎機器在那裏等你了。
看BUN,數字大早早有洗腎機器等著,但也不是數字越小就越好。做為蛋白質的代謝物,BUN就是蛋白質的廚餘,廚餘太少,就表示蛋白質材料不夠。
蛋白質是不是不夠,可以再比對Creatinine肌酸酐。肌酸肝的病理區間在0.5-1.3,理想值是0.9。
如果BUN跟肌酸酐都偏少,就是蛋白質不足或不全,這種情況,在素食者或偏食者比較明顯。
為什麼高血壓患者多數死於腎衰竭
但如果肌酸肝數字偏高,就是腎臟缺氧。
腎臟離心臟比較遠,相對於肺、肝乃致腦部這些離心臟很近地方,腎臟離心臟很遠,所以腎臟也是很容易缺氧的器官。
腎絲小球要過濾全身血液,工作繁重,需氧量很大,卻又容易缺氧。所以腎臟會有一根天線叫做腎上腺,缺氧的時候,腎上腺就會告訴腦部,由腦部透過交感神經下達指令,叫心臟加壓,於是,血壓就高起來。
血壓變高,不是從大動脈開始,而是由小動脈開始。心臟加壓頻率變多,小動脈的平滑肌就會增厚,增厚就會變狹窄,導致高血壓。
在醫療上面,控制高血壓的藥,一般會使用三種手段來降血壓。
第一,使用利尿劑,把血液裡面的水分變少,減少血流阻力以降低血壓。
第二,使用交感神經阻斷劑,因為心臟加壓是交感神經所下的指令,阻斷交感神經,心臟就沒有加壓的指令,血壓也可以降下來。
第三,使用血管擴張劑,用以擴張已經變窄的血管,增加血液的流量,也能降低血壓。
但是,不論使用哪一種高血壓的藥?使用什麼手段來降低血壓,對身體明顯都是有害的。
腎臟一葉知秋調控紅血球數量
傳統中醫的辯證法無法找到高血壓原因,所以,在中醫高血壓叫做難症。
一般人對於高血壓,比較害怕是腦中風;但是,從高血壓死亡者的統計數字,卻可以很明顯看出來,高血壓患者最終的死亡原因大多數都是腎衰竭。
高血壓除了與腎臟有著微妙的關係,腎臟與紅血球也有密切的關聯。人體的紅血球雖然是由脊椎負責製造;但是要製造多少紅血球?卻是腎臟的EPO(紅血球生成素)來決定,因為腎臟負責過濾全身血液,最能夠一葉知秋,也最知道身體需要多少紅血球?
吃太好,小心痛起來要人命
尿酸超過7的人,大概有30%以上都是因為吃得太好,也就是普林(嘌呤)比較高。在海鮮、香菇、豆類裡面,普林都會比較多。普林是一種蛋白質結晶體,晶體的尾巴像針頭,如果在數量少的時候,還沒有問題,身體不會感到什麼不適;但數量一旦多了,就會堆積在血管轉彎的地方。然後會產生刺痛,又叫做痛風。痛風的人,有時候痛起來不能走路,痛起來感覺會要人命。
所以,平常就要注意減少吃那些高普林的東西,不要吃太好。
那麼,如果普林已經太多了,要怎樣清掉它?
普林是酸性,所以給它一個鹼,讓它們酸鹼中和是最好的方法。還沒痛的時候,攝取鹼性營養可以中和普林,如果已經痛了,可能就要多喝好幾杯。
腎絲小球龐大的過濾工程
全身的血液要靠芒果大小的腎臟裡面的腎絲小球來過濾,這是一個很難想像的龐大工程,但是。在正常情況下,腎臟卻可以做得很好。
把腎絲小球全部攤開,大概等於1.73平方米那麼大,這1.73平方米腎絲小球平均每一分鐘要過濾超過60cc以上的血液。
假如每一分鐘過濾血液小於60,就要趕快補救,還要注意水質中要避免大分子的礦物質。
很多夥伴認為,以前的π水機可能比較好;事實上我認為太空水機其實更好用,太空水機已經過濾掉大分子礦物質。
再過很短一段時間,我們的第二代太空水機就要來了,第二代遠遠比第一代好,也比π水機更好,假如第二代太空水機推出,我認為在台灣、甚至全世界就沒有比我們好的水機了。
腦心肺肝腎,要靠它協調
講完了腎臟,驗血報告有關器官的部分就大致講完了。在這裡要補充甲狀腺的問題。
甲狀腺是一個新陳代謝調節器,尤其是關係到腦、心、肺、肝、腎這五個生命器官。腦、心、肺、肝、腎各有他們的代謝速度,甲狀腺主管(調節)的就是它們代謝的速度。
比如,心臟右心室把二氧化碳給肺,肺要配合心臟速度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氣,這樣左心房才能從肺那裏得到足夠的氧氣。
假如心肺之間不協調,如心臟跳得很快,肺的速度卻比較慢,導致左心房得不到足夠的氧,那麼心臟就必須再加快跳動的速度,結果就是心臟蹦蹦跳了。
甲狀腺素有T3(三碘甲狀腺素)、T4(四碘甲狀腺素), T3、T4這兩種甲狀腺素由TSH負責刺激分泌。TSH數值偏低,表示有甲狀腺亢進,反之則是甲狀腺低下。甲狀腺亢進這個情況在醫學上還是無解,只能叫患者少吃含碘食物。我們是透過營養方案來調整EQ,不要生氣,這樣的方案有些人感覺很有效。
離子狀態影響個性能量跟容貌
身體裡面,鈉+、鉀+、鈣++、磷-、氯-是幾個至關重要的離子。
鈉離子跟鉀離子是讓心臟跳動的一對兩兄弟。鈉離子的病理區間值為135-153,理想值為144。鉀離子的病理區間值為3.5-5.5 理想值為4.5
這兩個離子,多了一點還好,但是不能少。
鈣離子不能多也不能太少,如果血液裡面的鈣離子很多,那並不是吃很多鈣,而是鈣離子從骨頭裡面被釋放出來造成的。鈣離子的區間值在8.1-10.4,理想值介於9.2-9.4-9.6之間。
磷離子跟細胞能量ATP有關;氯離子影響體內水分平衡,氯離子不夠的話,就會乾乾的癟癟的。
騎Auto bike 還是開賓士?
從身體的離子數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有一個先生,他的鈉是141,鉀是3.9,從這一個數字看,他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另外,有一個小姐,鈉鉀都很低,這位小姐除了一樣沒有主見之外,還有憂鬱的傾向。
但是,如果鈉太高、鉀太低,或者鈉太低、鉀太高,這兩種情況,EQ都深不可測。不過,這種EQ不穩定的現象,吃鈉吃鉀,把兩邊平衡起來,EQ不穩定的現象就可以解決。
傳銷界有一句話「個性不改,一輩子騎Auto bike,個性若改,賓士牽去駛。」
以前都說個性最難改,其實沒有那麼難,吃鹽(鈉)吃香蕉(鉀)就能改。
誤把胰臟問題當胃痛
最後,我們要來看看驗血報告裡面的腫瘤指數。
胰臟,我們打趣把他比喻為阿姨的先生,關於姨丈,通常我們不感覺他的存在,但是他又非常重要,對我們影響很大。姨丈影響阿姨,阿姨影響媽媽,媽媽影響你,姨丈跟你好像關係不大,但他其實對你的影響很大,身體的胰臟也是如此。
胰臟分泌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果糖酶、胰澱粉酶。所以,蛋白質、脂肪、糖都是由胰臟來管理。然後,最重要的當然是胰臟會分泌大家熟悉的胰島素。
在胰臟、膽囊、十二指腸之間的三角地帶,輸送膽汁的膽管跟輸送胰液的胰管會合的地方,是一個容易堵塞的地方。這個地方如果容易堵到,會導致胰液回流,由於胰液是強鹼,回流時會燒傷胰臟,造成傷疤,久而久之,很可能就會轉成胰臟癌。
一般都認為胰臟癌很難救,其實胰臟癌不是不能救,而是往往發現得太晚,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胰臟癌之所以常常發現太晚,就是很多時候大家都把胰臟的不適當成胃痛,從而長期忽略胰臟的問題,導致嚴重後果。為了避免胰臟問題太晚發現, CA199這個指標不能輕忽。
缺氧、酸性體質是致癌的兩大元凶
癌症很可怕,而癌症通常跟缺氧、酸性體質、淋巴球數字跟腫瘤指標數字有密切關係。
1,缺氧:缺氧原因可分為貧血跟血管堵塞,貧血跟血管堵塞造成缺氧,細胞缺氧會死掉,但有一部份會變異,成為不需要氧氣、怕氧氣的癌細胞。
2,酸性體質:酸性體質是癌症體質,尿液酸鹼值PH5.0是最容易得到癌症的酸性體質。
3,淋巴球:身體裡面警察很多的話,表示內部壞人很多,就是變異癌細胞很多的一個信號。
4,就是看腫瘤指數CA153等等。
在這四者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先看缺氧,然後再看酸性體質。如果沒有缺氧問題,也沒有酸性體質,通常淋巴球數字跟腫瘤指數都不會太高。
老路去不了新地方,沒有兩億講話不大聲
今天,我有些講得比較快,有些講得比較慢。講得比較快的,就是大家知道了就好;我講比較慢的,就是大家應該要認真看的部分。
我們已經把看驗血報告複習一遍,也再次強調驗血報告要先看自己的,而不是急著看別人的。
下一次,我們要講的內容是從驗血報告看怎麼樣採取解決方案?然後,我們有了理論、有了解決方案,還要講怎麼樣賺到一筆錢?
有夥伴問我,在Total Swiss要賺多少錢才算夠?我的答案是,如果你沒有想要賺兩億的想法,就不要來跟我講。
最新一期商業周刊說:「老路去不了新地方」,一個人的思維、習慣,去菜市場、看醫師路線都沒有改變,那就到不了新地方。做傳銷,在Total Swiss沒有賺兩億的想法,事業就做不大,沒有賺到兩億,講話就不會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