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士從宇宙射線講到防曬乳、從腸漏症講到益生菌,深入淺出細說美麗與健康解決方案》 在為六位得獎的各地夥伴頒發獎金後,王博士接著為大家進行了一場防曬新產品以及益生菌產品的詳細講座。 王博士從紫外線的傷害講到防曬的核心技術,從腸漏症講到益生菌如何能夠活著進入腸道。 深入淺出,讓全球夥伴對於如何保護皮膚、如何保護腸道以及如何推廣這兩個產品有清晰的認知。 以下是王博士的講座摘要: 越南本來有63個省,現在要變成28個省,小的省都會被拼起來,所以我去了越南兩天處理我們在越南的土地,我只讓CP桃文勝知道,並且讓他保密,他卻帶了一群夥伴到機場來接我,然後跟著我一路不休息的在機場、海防、河內跑來跑去,大家都沒吃晚飯。 但我回來之後,有台灣的夥伴看到我的臉色、氣色不錯。 這是因為我擦了今天要告訴大家剛出爐的防曬新產品。 宇宙射線與防曬概念 防曬產品主要有兩大指標,PA就是防紫外線UVA、SPF就是防止紫外線UVB,一個就是避免曬黑、長斑、一個避免皮膚受到傷害。 宇宙中電磁波的波譜很長,我們能夠看到的可見光波譜只是其中很短的一部份,依序包含紅、橙、黃、綠、藍、靛、紫,其中紅光的波長最長、能量最低,而紫光的波長最短、能量最高。 可見光波長大約在370nm-760nm之間,在紫光之外的電磁波被稱為「紫外線」,在紅光之外的則是「紅外線」。 紅外線雖也屬於不可見光,但我們對它的關注不多,甚至有些波段被稱為「隱紅外線」,沒有太多意義或威脅。 但當我們說「怕曬太陽」時,其實說的就是怕紫外線。 紫外線的波長範圍大致在 100 nm 到 400 nm之間,而其中對人體影響最大、最令人警惕的波段,落在約 320 nm到 400 nm之間(UVA)。 這段範圍內的紫外線最常接觸到,對皮膚影響也最大,也對眼睛及細胞有潛在傷害。 紫外線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會穿透皮膚,深入皮下造成細胞與DNA的傷害。 一般來說,波長越短的光,能量越高,穿透力越強;波長越長的光,穿透力反而越弱,紫外線正是屬於波長短、能量強的電磁波,因此它的殺傷力遠高於紅外線。 微波常使你吃的不是你原來想吃的 除了紫外線之外,我們生活中也會接觸到紅光以外的紅外線、遠紅外線及波長更長的電磁波。 無線電波波長比紅外線還長許多,它包含廣播、Wi-Fi、藍牙等訊號,甚至你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時用的微波,也屬於無線電波的一種。 微波本身的能量不高,但因為波長設計與作用機制,它會讓食物中的水分子產生震動並產生熱能,進而加熱食物。 當你將某樣物品放進微波爐加熱,微波會透過震動讓物品內部局部升溫。 這種加熱過程會導致物體某些結構中的區塊因為過熱而變形、脫落,微波後,你吃的已經不是原來你想要吃的東西,這才是微波真正的傷害所在。 比紫外線波長更短的電磁波,則是X光。 X光是高能量的短波電磁波,正因為它具備極強的穿透力,能穿透皮膚與肌肉,讓我們看見骨骼與內部結構。 X 光能穿透皮膚與肌肉,卻會被骨頭這類密度高、不透明的結構阻擋。 這也是為什麼醫生可以用 X 光拍出你體內的樣貌,因為它能夠穿透你透明的部分,留下不透明的影像。 這也是為什麼你拍 X 光的時候,畫面上會看到你的頭變成一個骷顱頭。 若再進一步,還有α射線、β射線,而最強大的就是γ(伽馬)射線。 它是電磁波中能量最高、穿透力最強的一種。 伽馬射線不僅可穿透人體,還具有強大的破壞力。 如果沒有適當防護,它能直接破壞、切割你的身體組織,甚至能在一瞬間把一個人變成灰。 物理防曬與化學防曬 回到我們日常生活最常接觸的紫外線,也就是這段從320 到 400 奈米的區間,才是我們平時在防曬時真正要防護的。 平常的防護模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物理性防曬,原理反射紫外線。 防曬產品中常用的物理性成分有二氧化鈦、氧化鋅和氧化鎂,這些成分的顆粒具有高度反射能力,可以像小鏡子一樣把紫外線反射掉。 它們會被製成細微粉末,加入防曬乳或化妝品中,塗抹在皮膚表面時形成一層物理屏障,有效阻擋紫外線穿透。 除了物理性防曬之外,另一種防護紫外線的方式是化學性防曬。 它不是用來反射紫外線,而是透過吸收紫外線能量、改變其波長與頻率,讓這段有害的紫外線能轉變為無害的能量形式釋放掉。 這些化學成分雖然有效,但也會被我們的皮膚吸收。 也就是說,你擦的防曬乳裡的化學劑,不只會在皮膚表面,也有部分可能會進入體內。 這就是為什麼化學防曬效果好,但副作用的風險也高。 找出最好最安全的完美組合 好的化學防曬,就要能精準阻擋目標波段紫外線,同時又不會對人體造成毒性或刺激。 這非常不容易,要經過無數次測試與配方調整,才能找出最好、對人體最安全的組合。 在實驗室,會用一張紙來測試不同防曬劑的效果:把防曬成分塗在紙上,拿紫外線燈照射。 如果照出來的地方變黑,代表紫外線穿過去了;如果還是白的,代表這一區防曬成功,沒讓紫外線通過。 這樣的實驗要反覆進行很多次,才能找到塗在皮膚上既能有效吸收紫外線,又不會讓人體吸收過量化學物質的完美配方。 在防曬的設計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就是化學防曬劑與皮膚之間的中間層。 這個層結構很薄,卻必須準確地阻擋紫外線穿透進皮膚。 這道屏障的gap非常狹小,你必須調整得剛剛好,既不能讓紫外線穿透、也不能讓防曬成分過度滲入人體。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品牌會建議每隔兩個小時就補擦一次,因為防護力會隨著時間而減弱,如果沒補擦,紫外線就會趁虛而入,長期下來導致更多肌膚問題。 8到10個小時不用煩惱 現在做的這個可以讓你使用以後8到10個小時都不用煩惱,因為我們在調配得恰到好處這個關鍵,有領先別人的高度技術。 然而,防曬產品的效果不只要能擋住紫外線,還必須在這層防曬膜中添加美白或修復成分。 當紫外線照射到皮膚時,黑色素會被活化並開始生成,而美白成分的任務就是在這個階段介入,減少色素沉澱,讓肌膚維持透亮。 很多使用者擦完防曬後會發現皮膚立刻變白、看起來像打了濾鏡,那是因為防曬成分除了阻擋紫外線,還搭配了能夠即時提亮的因子。 最困難的部分在於,這些防曬與美白成分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產生作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叫做「包覆式防曬」的技術,也就是將每一顆化學防曬劑一顆一顆包起來,像穿上外套一樣,讓它停留在皮膚表面發揮作用,卻不會輕易滲入肌膚內部。 這樣的設計既安全又有效,可以同時兼顧美白與防曬需求。 這項技術看似簡單,其實背後要經過大量試驗與調整,這也意味著配方需要根據不同的膚質、環境與使用者習慣,調整物理與化學成分的比例與劑量,才能在防護效果最佳、持續時間最長、對人體傷害最小之間取得真正的平衡。 當防曬做好後,還會面臨一個問題,要怎麼搭配其他化妝品?如果防曬做完之後皮膚看起來泛白、混濁、難以上妝,使用者就會感到困擾。 但如果做得好,看起來就是很自然的潤色,不但能防曬,還能作為底妝的一部分,讓整體妝感清透輕盈。 對比實驗,差距明顯 尤其是對美容師來說,這一層防曬的色澤與質地非常重要。 因為他們在上妝時不只考慮防曬,更考慮妝效是否均勻、能不能搭配不同膚色與粉底。 如果防曬底不夠精準,後續的彩妝就會顯得不自然。 像我今天擦的這款,其實只用了兩粒米大小的份量,就可以均勻地撐住整個臉,不僅有效防曬,還讓整體膚色顯得明亮乾淨。 我們也做過實驗,讓人擦完防曬後到外面去曬八個鐘頭,再回來比對。 結果顯示,防曬擦得好的部位仍維持白皙,而沒擦到或塗得不均的地方,八個鐘頭以後就已經變黑了,整塊皮膚的色差非常明顯,甚至看起來像木炭一樣暗沉。 這說明防曬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而且差異可以在短時間內顯現出來。 所以,這種防曬不只是理論上有效,實際上也非常實用,對整體妝容也有很大的幫助。 宇宙中最適宜的保存溫度4°C 當溫度升高,很多物質都會開始變質甚至崩壞,因此溫度的控制在人類生活與科學應用中格外重要。 在這個宇宙中,最適合保存許多東西的溫度,其實正是4°C。 如果你讀過一些理化知識,你會知道4°C是水分子排列最緊密的溫度點。 水從常溫一路降低溫度,當降到4°C時,水的分子會達到最密集的排列狀態,此時體積最小、密度最高。 換句話說,水在4°C時是最穩定的狀態。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日常生活中在保存產品時,會將其放入控溫在4°C左右的冷藏環境。 只要將東西放進去,即使是一年都能保存得不錯。 有些品質更好的產品,甚至能在這樣的條件下保存兩到三年都沒問題。 但這也帶來一個警訊:如果你把東西亂放,或放錯溫層,讓溫度太高或乾脆凍成冰,反而會破壞其原有結構。 有時你可能以為還好好地放在冰箱裡,但其實裡面的內容已經結冰、斷裂、變質,吸收反應都停止了。 所以,4°C不是一個隨便講講的數字,它是這個宇宙中最適合保存生命、穩定物質的溫度。 科學家與保存專家正是根據這樣的知識,設計出最合適的冷鏈保存技術,讓我們能有效延長產品壽命,維持其內部結構與活性。 幫助大家省錢的進貨與生產策略 我之所以能夠提供這麼優惠的價格,是因為採取大量買入原材料的策略,然後放進設定為4°C的冷藏環境中慢慢製作產品,這樣才能把商品的成本壓低,讓大家用划算的價格購買到品質好的產品,如果每次只少量進貨或產量不穩定,就無法用這種成本來供應,勢必會讓價格上升。 不要把產品放在太陽下,不是因為怕曬,而是怕高溫。 產品最怕的是溫度而不是光線,所以如果購買較多數量,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放進平常儲存蔬果的冰箱裡,只要溫度控制得當,這個產品可以保存好幾年。 傳直銷這個行業本身具有一種特殊性,因此行業中的每家公司幾乎都是採封閉式的運作模式,進行教育、傳遞理念,並強調自己的產品是無可取代的,不對外公開太多細節。 然而在這樣的自嗨模式之下,大多數公司都是在門內是老虎、出了門是老鼠。 每一家都聲稱自己的最好,但效果就是一百個人用,有兩個人效果非常好,就拿來做見證,講成兩千個人都覺得很棒。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我們是奇葩,我們的產品很特別: 第一,無害,我們用挑戰極限的方式,所以我們在參加展覽時,會讓大家無限制地喝,而且不限制試用者,我們用這個方式證明產品的無害,我相信後繼不會有人。 第二,我們有十幾年來沒有一天不喝產品的人,持續不斷使用的人非常多,就在我們之間,這表示它是有益的,而且很好喝,讓人愛喝,這樣,喝產品就可以成為大家長期的習慣。 益生菌的奧秘在哪裡 我們剛剛結束在五月促銷,我開始要來告訴大家重視益生菌,因為益生菌可以解決非常多的問題,只是我們不清楚益生菌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益生菌是個非常神秘的詞彙,益生菌的英文叫probiotics,是對身體有益的微生物。 益生菌,首先它就是菌。 它是有生命的,這是最基本的定位。 益生菌有兩種,包括需氧菌與厭氧菌,市場上大家比較常做的是厭氧菌,因為在製造、運輸、保存及使用的過程中,需氧菌很難一直保持在有氧的狀況。 有些人會宣稱吃死的益生菌也有效,但老實說,有必要吃細菌屍體殘留的東西來幫助健康嗎?所以,益生菌必須是活的對我們才有最大的幫助,那我們要怎麼讓益生菌來幫助我們? 首先,我們做了K12,讓它在嘴巴裡面就能保護你的上呼吸道不受病毒的侵害,我們選擇中間最有用的兩個亞種菌株開始進行研發。 這兩個亞種菌株,一直到前一陣子,才用冷凍的方式從瑞士運來台灣。 來了之後,就要碰到第二關,因為海關從來沒碰過這些東西。 他們在官網上沒有這個東西的相關規定。 我們是第一個把這個益生菌進來到台灣來的公司。 我們做的K12除了要有足夠的菌量,我還試了十幾種口味,找到最好吃的味道。 過胃酸過胰液過膽鹽還能存活 另外一個益生菌是對腸道最重要的,這是我們一般都知道的。 益生菌能幫助的,遠多過不便秘、不拉肚子。 但第一個先決條件,是讓它活著通過胃。 胃有胃酸,它是鹽酸。 這是什麼?就是強酸。 它的pH值是1.2,也就是說,它會把我們吃進去的東西統統都在胃裡阻攔、殺掉、分解掉。 所以不要以為網路上說挑選比較抗酸的益生菌就有用,舉例來說,在一個火災現場,你是讓他穿防火衣,還是找比較不怕火燒的人進去救火? 所以我們第一個要做的,就是防護措施。 既然第一關是酸的,就要包一層抗酸的,讓它能安全經過胃。 這不可以有縫,只要讓酸進去,裡面全部死光。 所以你要看益生菌做得好不好,要看它做出來的形狀。 如果是圓的,就比較好;如果做得亂七八糟,就根本不是在包埋,這到胃裡一定一隻都不剩。 經過幽門,就到十二指腸,十二指腸有胰液,這是鹼的,所以我們還有一層抗鹼的外衣。 接下來還會遇到膽管流下來的膽鹽,這專門在溶解抗酸跟抗鹼的物質,所以還要再包一層抗膽鹽的。 總共有三層,終於過了三關,我們在益生菌的外面,很清楚地告訴大家我們是這麼包埋的。 外面沒有一家敢把這些東西擺出來,我們也不怕人家學,因為我們有些技術是有專利的。 我們終於把這個做好,做出這個量,做足了功夫。 最好的工廠最好的機器最好的緩釋包裹策略 像我們益生菌的緩釋包裹技術,在全世界益生菌界是沒有的,因為我先找了一家台灣做腸胃藥的權威工廠,在健保腸胃藥品裡面,這家藥廠的產品獨佔85%,另外的15%是進口藥。 其次是生產益生菌的機器,我看到日本的仁丹公司做出來的產品是最棒的,一顆一顆包埋,所以我去日本找生產仁丹公司益生菌的這個機器,價錢很貴。 當我決定下單購買這台昂貴的機器時,這家腸胃藥工廠卻主動跳出來說要買下這個機器,因為它看到了這個市場的潛力。 他們買機器,未來才不會侷限於只能生產我們的產品。 有了最好的機器,我們就有了最好的包裹技術,幫助益生菌活著過胃酸、胰液、膽鹼這三關;另外,這家腸胃藥工廠還提供我們在腸道不同部位時慢慢適量釋放菌株的獨門技術,使我們的益生菌做到了領先全球的既能完美保護菌株活著過三關,又能定點釋出各段腸道所需的菌株,這一套技術簡稱緩釋包裹的技術。 大便60-70%原來是大腸的黏膜 益生菌的奧秘,第一個是定殖,要生長在大腸的腸壁。 雖然大腸的細胞一個禮拜就會新陳代謝,但益生菌定殖在那邊,能增強它們的壽命,讓它們代謝得更好。 我們再看大腸的情況,我們的腸壁的細胞是這樣的,都是雙層的,它緊緊地貼住,外面還有一層叫黏膜,大腸的腸壁縫隙能控制水量。 這腸道裡面,有很多東西是準備從肛門排出去的,包括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不能用的殘渣, 水分會從腸壁的縫隙出去,你的腸比較沒力時,蠕動很慢,走得很慢,水就被吸光。 最後變得很硬,就會便祕。 而當這個縫隙全部塞死,水分跑不掉,排泄物有很多水沒被吸收,就是拉肚子。 要做到讓腸壁縫隙剛剛好,就要借助很多益生菌的幫助,它們定殖在腸壁上,就能控制吸水的量。 現在很多人在講腸腦軸線,也就是說腸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 因為有很多東西會從腸壁出去,這外面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微血管,這就會進到血管,周遊列國到全身的每個地方。 所以如果腸壁沒有把關把好,就會讓不應該出去的東西跑出去。 這就是益生菌的黏膜掉到大便裡面去的緣故。 大便裡有60-70%是大腸的黏膜,而不是吃東西的廢料,因為食物大多被吸收了。 90-95%的人有腸漏症 所以黏膜是一直在剝落、一直在再生。 而因為黏膜的剝落,讓腸壁出現了洞,就使得有些東西會從這裡跑出去,進入到血管,它就可能會跑到身體的任何地方。 本來毒素可能快被排出去了,此時卻反而從這個漏洞影響到身體的其他地方,這就叫腸漏症。 現在有差不多90-95%的人有腸漏症。 最麻煩的就是跑到腦裡去,還會影響免疫力,讓皮膚長出瘡,這都是腸漏症造成的後果。 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怎麼防止腸漏症,腸漏症現在沒有藥,如果有活的益生菌定殖在腸壁上,解決腸漏症最有用的就是益生菌。 這就像種樹一樣,把腸壁種滿,讓黏膜不容易掉落。 所以益生菌慢慢變成人類的家庭常備良藥,不是在開始便祕拉肚子時才吃,而是每天要吃。 養好腸胃養好顏質 有人說人老腳先老,其實是人老腸先老,人笨腸先笨。 你吃了、養成習慣、養好身體,你在還能到處跑、走路有風時,要珍惜。 當你走路開始速度變慢,就要知道,你剩下的路不遠了。 要趁你還能走得快的時候保養好身體。 什麼都是假的,吃進去的才是真的。 猶太人家長最重視的兩樣,就是腦袋裡的東西和身體。 因為腦袋裡的資產別人搶不走,戰爭來的時候你要跑得掉。 所以各位,養好身體,Fit Solution 是不二選擇,當然,你也要養好腸胃和養好臉面。 這是一個很厲害的行業 在這個世界的各種industry之中,它是一個很重要、很厲害的行業,因爲它的威力,才會有很多人搶著要用傳直銷方式來發展他們的事業,其中有正規經營公司,但是,也一定會有另外些人帶著邪念想要借這個行業來達到歛財。 因為,傳直銷的發展模式在不肖之徒手裡,可以用很少力量就達到詐騙財務的目的。 在臺灣,有一句話就是:「賊仔狀元才」,意思是,賊仔的腦袋很好反應快、點子多,但是他總想用最省力的方法得到最大利益。 總裁的努力為臺灣市場扎下深厚基礎 所以這一個傳直銷事業,是一直最常被濫用、誤用的一個事業,這也是傳直銷事業名聲總是不太好的原因,這個現象在全世界普遍都有。 不過,在台灣很顯然更嚴重一點,所以我們在台灣做起來比在別的國家困難一點。 還好,憑著各位總裁的努力,在臺灣扎下比較深厚的基礎,所以我們在臺灣這個不算理想的環境中還站得住腳。 現在我們在全球市場的營業額有了大幅度成長,但是我們臺灣市場其實成長幅度比較小,說好聽是很穩固,但在我看來是我們台灣夥伴有一點安逸,安於現狀了。 我們有很多夥伴其實沒有弄清楚自己在Total Swiss所經營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業?還在把時間浪費在那個效率很低的事業。 這個問題要這樣來看,你活在這個社會,沒有人會養你,是你自己要養自己,除此,你要養以前養過你的人,還要養以後會養你的人,所以你現在處在這個位置,如果你沒有好好的發揮你的健康自理之年把這份事業做好,也許將來有一天失能了,你有愧於養你的人、養不起自己,養不起以後要養你的人。 你不只自己要養自己,養以前養過你的人,養以後會養你的人,我們還有一個社會責任,只要你有能力,你還要伸手去幫助那一些需要被幫助的人。 哪一個角色更容易完成你人生目標 很多人把它叫做慈善,但在一些做慈善的人自己看來並不是在做慈善,而是行有餘力,分一隻手出來幫助別人。 各位現在經營Total Swiss事業,你可能有兩個不一樣的工作,而且用很多力量做Total Swiss事業以外的那個工作,從而忽略了在Total Swiss事業扮演積極的角色。 那你要去分辨這兩個角色,哪一個角色更容易完成你人生目標。 你的人生目標不是現在,不是明年不是後年。 你要想想的是,你大概會在什麼年紀會陷入失能的狀態? 年紀比較大的夥伴應該會常常發現,好朋友突然又少一個、少兩個,年紀再大一點,你會少三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 最後你會發現,朋友一個一個先走,再來,就可能輪到我。 我自己就已經碰到了很多,去年一年就傷心過好幾次,我曾經很用力的希望他們能夠,聽我的話,用我們的解決方案。 但是他們的反應是「才不要像你那麼傻」,現在他們走了,到底誰比較傻呢? 有一個在三個醫院當過院長的人,現在進入了一種失智症狀態,他管的醫生無數, 他的學問各方面應該都是很精湛,應該懂得很多,但是他還是失智了。 營養才是健康的最佳解決方案 因此,我們回頭來講,醫學本身就是一種糾正人類生命偏差的一種學問。 但是,糾正這個偏差的過程,往往會有另一個偏差出來。 在所有偏差中,最重要的偏差就是一直重視治療,卻忘了營養。 一個人發燒,有退燒藥;但是一個人全身寒冷,他體溫怎麼樣都拉不起來,是沒有藥的,沒有人喫過升溫的藥,其實升溫的藥就是營養。 不過營養並不在醫生所有方案裡面,醫生的方案沒有營養。 現在,中國大陸的方案開始加入營養了,他們所有的醫生,開始分批回到學校修營養學分;另外,還有醫院要求醫生必須在處方裡面加25%的營養。 但是執行起來的時候,卻發現能夠讓醫生加入處方的基礎營養元素,其實是不足的。 我們阮總裁剛剛去大陸參加了一個會議,會上大家都在鼓吹趕快做各種好的營養品加入他們的醫療體系,可以給醫生開到處方裡面。 所以阮總裁興奮的告訴我:「他們想要的,我們全部都有了。 」 這不是現在我才告訴大家的,早在2010年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有大白、小紅、小白這一個完全營養元素。 賣身、賣藝、賣權還是賣模式 所以,你進到這個公司是幸運的,選擇比努力還重要,你選擇了進來。 你賺錢是爲了好好的多活幾年,記住,好好的多活幾年不是躺在牀上度日。 知道賺錢的目的,還要知道賺錢的方法。 我們賺錢的方法就是賣掉我們有的,我們有的有幾種,第一個,叫做賣身,包括賣體力、賣時間、賣腦力,你開店是賣身,你當公務員賣身,你按摩也是賣身,你上班也是賣身。 第二個是賣藝,也就是賣技術,工程師是賣藝,醫師是賣藝,律師是賣藝,會計師是賣藝,教師是賣藝。 賣藝的人就是社會中某些領域比較擅長的人,但他們也有侷限性,會蓋大廈的建築師,叫他蓋一個木質古屋可能蓋不起來。 第三個是賣權,民意代表,掌握權力的人,可以用權力來賺錢,不過也有很高的風險,這的部分這裡不多談。 Total Swiss模式 第四個就是賣貨,也是賺錢的最好方法。 賣貨包括銷售、招商、上市、招募這些類型,銷售就是把商品賣給顧客,招商就是一個項目project賣給顧客,上市就是把一間公司一股一股賣給社會不特定人群。 而大家在做的就是招募,賣的是一個模式、經營方法,把模式跟經營方法賣給社會不確定的人。 那我們Total Swiss賣的模式是什麼模式? 我們賣的模式就是,分享一杯,所以你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泡一杯給人家喝;我們的模式第二步就是帶去驗血。 這是我們的模式,如果你不用這個模式,你一定做不起來;如果你這一步沒有做,你說很認真,其實你只是在白做而已。 第三步是看驗血報告,這是我們黃金的一步,會解讀驗血報告之後,還有我們模式中最重要的價值,提出對策,也就是解決方案。 簡單的說,你要抓住驗血報告的重點,告訴他身體的那一塊不好,告訴他怎麼樣吃產品。 所以,在我們公司是美妙的,你有我們的這個模式,你可以在這個行業裡面無往不利。 《王博士從宇宙射線講到防曬乳、從腸漏症講到益生菌,深入淺出細說美麗與健康解決方案》朗讀完畢。隨時隨地聆聽與學習,提升自己的組織力、事業力。
速度:
1.2
語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