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
2025年4月13日,第二屆AI ESG 精準醫療論壇於高雄市萬豪酒店會議廳舉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陳為堅、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成大醫院院長李經雄等三百多位海內外的專家共同參與這一場為下一步探索機會的盛會。
王博士與科技部前部長陳良基、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成大醫院院長李經雄一起參加下午三點舉行的《世界研發中心在台灣的機會與挑戰》主題演講,在演講中,王博士為全場專家描繪出了一個大健康產業鏈嶄新願景。
以下是王博士的講話摘要:
1968 年,Intel 成立的時候,是在美國,那是一塊欣欣向榮的沃土。
1978 年,臺積電成立,是在臺灣,什麼資源都很少,當時的臺積電看 Intel 是巨無霸。經過了 38 年的今天,Intel 反而需要臺積電來幫忙,看看怎麼樣能夠再重新恢復以前的光芒。
臺積電的成就靠的不是臺積電自己,它靠的是臺積電整個的供應鏈,整個產業的整合。所以,臺積電一家不會很偉大,不會無可超越,最多像巔峰的 Intel 一樣。但是,臺積電其實是強大的供應鏈,是不可超越的。
那個年代,它也不覺得自己能夠有今天這麼龐大的規模。他所用的是張忠謀董事長的方式,透過一步一步整合,一步一步 customize,隨時修正自己。這些全集合起來,使它在全世界變成一個堅不可破的存在。
我不相信現在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家公司,能夠超越臺積電。也許它們可以在某些層面超越臺積電,但它們能不能超越臺積電這樣的一個供應鏈、這樣的一個群體組合?我認為很難。
我對臺灣有一個夢。因為我長期住在瑞士,退休才回台灣。這個夢就是,我來不及參與臺積電在發展的過程,但是我在健康產業,看到另外一次整合的機會已經到來。
這個整合是什麼樣的整合?就是我們在講的,是醫療產業的整合。但是只講醫療,視野就放得有點狹窄。現在,人口結構出現少子化、老齡化的現象,人口慢慢地改變,變成越來越老,孩子越來越少。我們需要把這個趨勢調整過來。
我們要怎麼做?你要叫年輕人多生孩子,是滿困難的。但是,要讓一個六十歲到六十五歲的人,能夠繼續從六十五歲做到七十歲,甚至做到七十五歲,是容易的。
但是,這不是讓他在六十五歲才開始得到健康,而是要從一開始,他還年輕的時候就要讓他得到健康、得到能做到八十歲的能力。
所以我跟陳怡芳、熊思凱共同成立威力先進這樣一個公司。我們從基因開始,從驗血報告開始,去知道這一個人還年輕的時候,能不能持續有能力工作到 75 歲、到 80 歲。
這個是我們現在想要用的方法。不是從 65 歲才開始做,而是從現在的孩子的時候就著手打底。讓一代一代都能夠健康、有能力地做到 80 歲。這樣,我們人口的老化與少子化,才可以稍微得到改善。
我們常常把基因跟健檢、跟驗血報告混在一起。其實,驗血報告驗的是當下你身體的狀況:你缺什麼營養,因為缺一個營養,得一個病;缺兩個營養,得三個病。這是諾貝爾獎得主講過的話。
你看,少維生素 C,你就敗血症;少鈣,你就骨質疏鬆;少碘,你就甲狀腺出問題。這些都非常明顯,少一個,就得一個病。那我們要怎麼讓他不要生病?就是營養一個都不能缺。
當然,後面還有很多附帶的方法、附帶的條件,讓他能夠健康地、腦袋清楚地工作下去。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但是,最優先的先決條件,是不要生病。
所以人生的四部曲:生、老、病、死,假如你沒有「病」,就會變成「生、老、死」。那個「生、老、死」,就是在五、六十歲不會中風,不會心肌梗塞,就沒有病了,就會一直工作下去。
在細胞學跟端粒的運算上,我們知道,人大概可以活到 120 歲。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活到那麼大的歲數,就是因為有太多「減法」。
因為生命一開始賦予你的是 120 歲,但你犯了一個錯,就讓你的壽命被減去一些;又犯了一個錯,就又減去一點,這樣一直減到最後,剩下的才是你的。
所以我們應該從營養的均衡這一點入手,而有些營養是補不了的,就要從看他的基因開始。
基因到底原先是有什麼樣的毛病?像我自己,就是有地中海型貧血的基因。
照理講,地中海型貧血,它讓人只能活到五、六十歲的年齡,就會體能衰弱,會患各種毛病,最後死掉,對不對?但我現在 76 歲,我把我的基因做了修正、做了改善、做了彌補。
所以我現在 76 歲,我自己感覺沒有那麼多問題。我還是感覺自己可以繼續再做 10 年、20 年。
剛才我看到部長在講的時候,那個螢幕上密密麻麻的,顯示出許多非常專業的公司與產業。但是,有誰去把他們整合起來?
我知道我們有很多專家學者、很多先進,也都有這樣的想法。不過,這個需要耐力、需要初期投資的資金,也需要很多目前馬上可以用上的資源。
不過,我們已經開始了。我們就是希望,有志之士和我們共同來努力。因為,這是臺灣一個非常好、非常關鍵的機會。
當然,我們不敢期待政府能夠立刻幫助,因為天助自助者。所以我們現在自己籌備資金,想在臺灣成立這樣一個研究機構、一個整合的團隊,由我們自己先做起來。當政府看到我們開始動的時候,也許那個幫助才會來,很多企業才會過來,這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工作。
我覺得,臺灣是一個擁有極好機會的地方。從 AI 整合開始,把基因檢測組合起來,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透過AI,我們能夠製作出機器人,這樣一來,進行基因檢測的受驗者就可以去